The 1st Culture, Institution and Development 学术论坛在我校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5-10-24浏览次数:10




20251011日至12日,首届文化、制度与发展学术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A508室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我校商学院主办,商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点建设区域与城市经济学方向承办,上海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姚潇鸫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张春丽副教授、院长刘江会教授、副院长赵红军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河南大学、辽宁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宁波大学等等10余所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在开幕致辞环节,上海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姚潇鸫教授代表学校对所有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肯定了此次“文化、制度与发展”交叉学科论坛对我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创新的学术价值,鼓励我校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前沿学术研讨,在思想碰撞中提出新问题、新观点、新理论。

刘江会院长代表商学院对参会学者表示感谢。他认为,“文化、制度与发展”论坛不仅涉及经济学议题,而且也涉及文化、教育、制度等广泛的议题,对于理解不同文化长期繁荣与衰弱的根源带来重要的理论启发,他鼓励学者们充分研讨,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做出积极尝试。




在接下来的主旨演讲环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前院长、资深教授刘守英通过线上方式,就“发展的人文经济学”分享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刘守英教授指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聚焦于资本、技术与制度,却长期忽视了文化特性的作用。他强调,现代经济发展的研究必须重视文化价值观念的持续变迁与创造性转化,并由此提出了“人文市场经济”的新范式。他认为,现代化并非单一文化模式的复制,而是文化基因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他将“人文基因”定义为不同社会长期积累的共享观念体系。在此基础上,他系统阐述了“人文市场经济”的概念,指出真实的市场经济是嵌入特定伦理与规范的有机整体。人文因素主要通过人文人力资本、人文企业家精神、人文政府能力及人文制度规则这四大渠道影响经济绩效。最后,他呼吁经济学研究应打破“去人文化”倾向,将文化基因的转化纳入分析框架。中国的发展实践表明,现代化是文化传统与现代要素的有机结合,未来应探索多元文明下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在接下来的第一环节论文讨论中,来自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李东旭副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的张帆助理教授、河南大学高级金融学院的郭益蓓助理教授、宁波大学商学院的罗德明教授、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商学院的陈阳副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商学院的彭屹博士围绕着文化与制度共同塑造企业经济行为进行汇报。其中,文化多样性、语言特征等非正式制度与合同执行、政府干预等正式制度相互交织,共同影响企业的创新、组织模式及跨国经营策略。



第二环节的论文讨论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席天扬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赵红军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王明助理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如茵博士和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董保民教授分别从文化的不同视角通过历史路径持续影响当代发展,儒家文化、科举制度、官僚网络、三峡大坝等历史渠道形成了持久的人力资本积累机制与社会治理模式。



在第三环节的讨论中,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翟润卓助理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冯皓副教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崔畅博士、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商学院李天舒助理教授、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李欣宪博士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阮氏竹银博士分别从历史比较视角揭示发展的多元路径。蒙古统治的生态影响、日本女性工业先驱的榜样力量、越南双重殖民教育遗产等历史冲击,均会通过文化、制度与人力资本渠道产生跨越世纪的持续性影响,为理解不同经济体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新维度。



最后,论坛发起人赵红军教授对所有参会者的到来表示感谢,认为本次论坛打破了单一学科的研究壁垒,展现了文化、制度与发展融合研究的可能与重要性。他建议来访各单位今后可以相互接力,持续办好这一跨学科交流平台,推动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为中国发展治理实践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的学术支撑。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