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下午,由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主办的“AI时代应用经济学学科高质量发展与人才培养”圆桌论坛在徐汇校区商学院一楼共享空间顺利举行。本次圆桌论坛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经济学研究方法、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来自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上海师范大学相关领导和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圆桌论坛。
开幕环节由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刘江会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致辞。林在勇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学科发展的逻辑,高校必须主动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全球不确定性与人工智能快速演进的背景下,既要正视人工智能对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也要坚守人文守正与价值导向,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在新时代实现稳健而长远的发展。
在主旨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对经济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影响展开了深入探讨。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蒋传海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研究方法、生产关系和社会环境,在推动学科发展的同时,必须坚定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和理论自信,以应对全球治理格局重塑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挑战。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安徽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诗一教授强调,高校在应用人工智能时要避免“唯技术论”,应始终坚守学术伦理和人文价值,把人才培养与科研方向紧密结合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
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广东金融学院校长易行健教授认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经济运行方式和研究范式,既提供了效率提升和产业升级的机遇,也带来了产权模糊、市场垄断和治理风险等问题,需要制度完善与教育改革双轮驱动。
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汪洋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对教育和研究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但教师应保持专业判断力,避免过度依赖,在课程建设和前沿金融研究中保持审慎。人工智能并非对教师的替代,而是促使研究与教学范式全面升级的重要力量,当前需加快构建人机协同、以学定教的课堂新形态。
在进一步讨论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新疆财经大学副校长周铭山教授指出,人工智能作为通用技术,正在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不仅拓宽了学科研究的广度,也在推动原始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尹晨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在财经类高校仍处于由“试验性应用”向“通用工具”过渡的阶段,应坚持循序渐进,通过校企合作和资源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殷德生教授则指出,人工智能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其核心在于大模型、算力和数据的融合创新。
在互动讨论中,专家们还就AI对教学和科研的实际应用展开交流。有专家提出,高校应建立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共同体,推动科研、教学与产业的联动,围绕数据要素、数字经济与智能系统,探索跨部门、跨领域的场景化科研与实践路径,从而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推动学科发展。
刘江会院长在总结发言中对各位嘉宾在百忙之中莅临论坛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应用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商学院愿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加强与兄弟高校和业界的交流合作,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索“AI+学科”建设的新路径,推动应用经济学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次论坛圆满成功,不仅为我院在AI时代的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思路和路径,也为校际合作与产教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