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俊副教授合作论文被金融学顶刊《Review of Finance》接受发表

发布时间:2025-07-14浏览次数:11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王国俊作为通讯作者与康奈尔大学丛林教授以及对外经贸大学屈源育教授的合作论文《Blockchains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区块链环境监测:来自中国的理论与实证证据》)已正式被国际金融学顶刊《Review of Finance》录用并在线发表。《Review of Finance》是欧洲金融学会(European Finance Association)的旗舰刊物,也入选了金融时报顶级商学院学术期刊列表(FT50)。该论文系我校首次在该期刊发表,标志着我校在金融学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实现零的突破。

该论文结合中国率先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同时禁止加密货币的独特背景,探讨了区块链在提升环境数据可靠性、降低环境污染以及企业战略决策中的作用,并通过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首次系统评估了区块链环境监测系统的社会经济影响。

据悉,本文是最早从理论与实证结合角度系统研究区块链在环境监管中作用的学术论文之一。该研究不仅为推进我国“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关键的治理工具与政策洞见,更开创了区块链技术赋能环境监管机制、服务绿色发展的全球性治理体系创新。


论文摘要

本文探讨了基于区块链的环境监测系统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本文构建的企业竞争与区域监管博弈模型表明,区块链环境监测系统的引入能够显著减少工业污染,但同时也会导致企业异地搬迁,从而在环境效益与经济发展之间形成权衡。当不同城市因污染带来的社会损失差异较大时,仅部分城市采用该系统可能导致污染转移,整体排放难以有效下降。

进一步,本文利用中国近期相关监管改革的自然实验,首次通过实证数据验证了模型预测。结果显示,采用区块链环境监测系统的城市二氧化硫(SO₂)、二氧化氮(NO₂)和一氧化碳(CO)的平均浓度分别比其他城市低16.6%7.9%4.6%。但同时,该系统对工业部门的冲击更大,使得与其他城市相比,试点城市的经济增速平均放缓了1.8%-2.6%。此外,企业倾向于在监管较弱的外地新设工厂以规避更严格的环境监测。


论文介绍

环境监测往往面临数据被篡改的问题,这削弱了环保工作的有效性。区块链技术凭借其防篡改特性,有望提升数据的可靠性。然而,目前关于其在环境监管中对现实社会经济影响的证据仍较为有限。

本文通过利用中国的独特情境来填补这研究一空白。中国一方面率先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另一方面又禁止加密货币交易。这一独特的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罕见的机会,以单独考察区块链作为数据工具本身的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描述监管机构与排污企业之间战略互动的模型。监管机构需要在地方经济利益、污染带来的社会成本与区块链检测的成本支出之间进行权衡;企业则通过选择违规概率以及迁往监管较弱地区等方式来最大化自身效用。

区块链技术的引入显著降低了监管机构的核查成本,使得违规行为几乎必然被发现,从而在试点城市实现了对违规的有效遏制。然而,这也导致企业迁往未采用区块链的城市,造成当地工业产值增速下降。此外,当不同城市因未被发现的违规带来的社会成本差异较大时,仅部分城市采用区块链系统还可能引发污染转移,导致总污染量不降反升。迁移企业在监管较弱地区的污染更为严重,可能抵消试点城市的减排效果。

本文通过对中国六个试点城市的实证分析表明,城市是否选择采用区块链环境监测系统,主要取决于财政能力(反映采用成本)、污染水平(反映违规成本)以及公众关注度(反映未被发现违规带来的社会成本)。在采用该系统之后,试点城市的污染水平显著下降:二氧化硫(SO₂)降低16.6%,二氧化氮(NO₂)降低7.9%,一氧化碳(CO)降低4.6%。但与此同时,由于工业部门收缩,这些城市的季度GDP增速相比其他城市平均放缓了1.8%-2.6%

此外,试点城市的企业在未采用区块链系统的城市新增工厂数量明显增加,进一步印证了企业外迁的趋势。总体来看,虽然区块链环境监测系统能够有效降低本地排放,但决策者需要权衡由此带来的经济成本,以及仅有部分地区采用区块链监测可能因企业迁移与异地污染加剧而导致总污染反弹的风险。要实现真正的净环境效益,需要加强跨区域协调与优化区块链系统设计。

本文为理解区块链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揭示了地方政府与企业在技术采用中的战略博弈与动态调整。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数字技术在公共治理中的应用路径、优化环境监管政策设计,以及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均具有重要意义。


点击链接阅读和下载全文:

https://doi.org/10.1093/rof/rfaf033


王国俊副教授

王国俊是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他目前主要研究领域覆盖资产定价、对冲基金、行为金融、金融科技等多个方面。已在Review of Finance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等国际知名金融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研究成果获CFA协会颁发的Graham and Dodd 大奖以及欧洲IQAM 最佳论文奖。2014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浙江大学数学学士与硕士,CFA持证人。2023年起在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任教。在加盟上海师范大学之前,先后任职于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及多家国家主权财富基金与对冲基金,对量化投资与资产配置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上一篇:下一篇: